5.26.2005

法國人的英語情結(下)

這一來,大頭熊的許多疑問就有了答案;如果法國人真要那麼瞧不起英文,那現代法文裡那麼多的英文字是哪來的?為什麼為了時髦,普魯斯特的問答集題目居然是用英文而不是法文寫的?為什麼亞勒區(Les Halles)這名稱是採用英文的「hall」這個字而不叫Les Grandes Salles?大頭熊經過這幾年的觀察,發現事實上法國人才不會不屑說英文咧!要是他們能講,他們還挺愛說的,但通常不說的原因還是覺得講的不好,怕臉上無光,才會搬出那套「英文演變自法文」的自大理論。


但其實這個藉口早已經被今天年輕一代的法國人丟到不回收的垃圾桶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對講英文趨之若鶩,甚至以說流利的英語為榮,大頭熊就曾在地鐵看到兩位十來歲的小女孩彼此用英文練習交談。且為因應大量不擅說法語的外國觀光客與時尚工作者,各種服務人員都被要求有良好的英文能力。更因為有錢的美國人成批的來到法國定居,並加入法國J-set社交圈,還有法國近來一直對美國後現代文學的熱衷,於是從上流社會開始,藝文與時尚界、到綜藝電視節目,就發展出「一個句子加上幾個英文字」的時髦風格。雖然早在十九世紀法文就有開始使用一些英文字彙,且隨著時代變遷,蓬勃發展的英語定居到法文世界來的愈來愈多,不過法語夾雜英文字從來沒有近幾年這麼的誇張。這也許與巴黎有太多美國人的關係 ,而這些對法文生活字彙不太熟悉的美國人,在談話中或許有這種現象,但巴黎人之愛附庸風雅是眾所皆知,發展至今,在巴黎的社交圈講話時非得插進幾個英文字才表示自己不是has been(又一個英文詞彙),夠snob。而且這些英文字還不能用拙拙蠢蠢的法國腔來發音,一定要用英式或很美式的腔調才夠炫(但這對法國人來說是實在是挺高難度的考驗)。

基本來說,一個外來的語言會在自己的母語中定居,首先一定是自己的母語缺乏解釋外來的產物的語素,好比sandwich實在很難翻成法文,所以乾脆直接採用;另外就是原文的說法太簡潔太具有代表性,舉例來說:英文的weekend在法國早行之半個世紀有餘,這麼容易發出聲的字,讓今天沒有一個法國人會再說「une pause hebdomadaire」或 「fin de semaine」(此字與weekend的意義不完全相同)。其他的實例有「停車」,口語上都用「parking」,而很少說「stationnement」;講「ticket」的人也多於講「billet」;牛排是「bifteck」,把「beefsteak」改用法文的發音習慣來說;講一個人的外表也多用「looking」,愈來愈少人講「apparence」,甚至已從中發展出一個法文新動詞「relooker」(改變造型);籃球照樣是「basketball」而不像加拿大魁北克人直翻「ballon de panier」…等。這種例子多到可以編成一部字典,甚至連文學作品都看得到(英文字以全大寫來表示):

…la distance abyssale qu’il y a entre une oeuvre litteraire et une emission de TV TRASH…( De Marivaux et du Loft, Catherine Henri, 2003 )
(…在一部文學作品與一個垃圾電視節目兩者之間那如深海般的距離…)
ps.注意書名中的Loft也是英文!!!

文學作品中英文字彙的借用還是有其原則的,但要講到今天法文口語中的英文字,其借用的雜亂無章,甚至連許多莫名其妙的形容詞都原封不動的出現了,有些真是讓大頭熊聽的傻了眼,還以為又遇到什麼不認識的單字咧!好比說,以下這些句子,都是大頭熊親耳聽到的:
- Tu sais quoi, ces tours-là sont tellement BIG ! Il est difficile à BELIEVE...
(你知道嗎?那些高塔是那麼的大,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 Cet ALBUM est très BEAUTIFUL, très EASY LISTENING...
(這是張做的非常漂亮的專輯,非常容易聽…)
- Qu’est-ce que t’as ? – Rien, juste un peu BLUE
(你怎麼了? 沒什麼,我心情不太好)

這種讓大頭熊聽到腳軟的法文,愈是在各種party型的場合愈容易聽到。首先,法國人講英文的腔調之糟,不是大頭熊要講,跟日本人真是有的拚。再來,這兩種發音格格不入的語言硬要擠在一起,講的人自以為字彙豐富,但造成多半是種突兀感,每每要讓大頭熊問一次:你剛剛是在說英文嗎?了解大頭熊是外國人的朋友會笑笑解釋一下,但若是在party剛認識隨便聊聊的人,還會以為大頭熊是在污辱他的外語!不過一般來講,法國人學習外語的能力真的是不高!一直被法國人嘲笑笨的比利時人就在這點上做最狠的反擊。

會兩種語言的人,我們稱他 「bilingue」(精通雙語者)
會三種語言的人,我們稱他「trilingue」(精通三語者)
會三種以上語言的人,我們稱他「multilingue」(精通多語者)
只會一種語言的人,我們稱他「法國人」

不過這個笑話千萬別講給法國人聽哦!

其實今天的法國人已經漸漸的了解自己外語能力的不足,想要有國際性的視野與作為已不再能期盼外國人會講法文,而是要自己主動去學習另一種語言來與他人溝通。「法文是全世界最優美的語言」這個觀念也在90年代開始慢慢地變成不是那麼重要,(這和新一代法國年輕人本身的法文程度愈來愈糟也有關)。另外今天的美國好比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強大的國際政治勢力與大量的英美人移居法國也是改變今天法國人想法的原因。不過英文的學習熱潮因為太過廣泛,不少法國人已經將「snob」的目標轉向,大頭熊身邊的一些法國朋友開始學習起俄文來(也許要歸功於Tatu),再加上近年北野武的電影與日本商品受到歡迎,還有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學習日語與中文的人也愈來愈多。看來比利時那個笑話快要過期了。

Read More...

法國人的英語情結(上)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有種歐陸人不屑講英文的印象;這些歐洲人瞧不起英文、對講英文嗤之以鼻。在這些情況中似乎又以法國人最為嚴重,法國人就是因為不愛講英文而得了個文化優越感的名聲。只是大頭熊不太明白,英文有蝦咪不好嗎?何以法國人會認為英文是一種basic language?這些疑惑,在大頭熊來到法國後,漸漸有了心得。

許多人都以為歐洲人的英文程度一定都很不錯,當然,那是與亞洲人比較的結果。歐洲語系因為大多相近,又都同時吸收了希臘拉丁文的字彙字根,所以學習起彼此的語言來自然快得多,不過其中還是有差別:像荷蘭、德國與北歐等日耳曼語系國家,在英語的學習上有發音、文法、拚字與句子結構等相近似的方便,就像韓國人學日文,程度自然會普遍不錯。但像是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等的拉丁語系國家,雖然共有拉丁與希臘文的部份字根字源,然在發音等的性質與英文的差異較大,所以英語程度的好壞仍多半視教育的高低(當然也有例外)而定。

不過撇開語系的分類,其中有個超越這親戚關係而與英文幾度水乳交融的例外中的例外,那就是法文。今天我們學的英語受到法文相當大的影響,其中的歷史因素非常的混雜,不過大頭熊不是英法文語言史學家,只得妖言惑眾解釋說:最早因為凱撒的軍隊曾開到英國南部,所以英文開始有了拉丁文字源,之後受到法文去格化的影響,也摒棄了古英文中格的運用,之後英法兩國的領地又是兩家人你佔過來,我佔過去的,再加上彼此的皇室成員亦是你嫁過來、我娶過去的,於是早在十一世紀,法文就漸漸地進入英國人民的生活。之後由於法文在語言與藝術等方面的發展相當優越(註1),再加上國際間強大的政治勢力,法文影響到的不只是近在咫尺的英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時代,法文根本是全歐洲所向批靡的語言;波蘭、俄國的皇室甚至都只說法語而不說自己的母語。而英國人長期的與法文相濡以沫,將法文的文字、發音、甚至語法結構都吸收了過來。今天的英文和古英文根本是天差地遠,據語言學專家說,想知道古英文的面貌可參考今日的冰島文!可見法文對英文的影響有多大。

註1:法國在路易十三主政的時候,紅衣主教首相Richelieu,建議法王成立法蘭西學院(l’Academie francaise) ,這學院在法語上下過很多整理、統一、精簡與優美化的功夫,奠定現代法文的基礎;同時也在藝術科學等其他領域樹立各種原則與標準。

講了半天頗具學術感的前言(也許有人已經看到打哈欠了),有人可能會問大頭熊,這些與法國人的英語情結有啥關係啊?關係就在於,在大頭熊稍稍了解了一下英法兩種語言的關係後,開始懷疑法國人心底認為英文抄襲法文!

這種事一般外國人不會知道,大頭熊只好假裝閒聊之間偶爾提個幾句(頗有從事間諜行動的興奮),才知道:法國偶有些國高中不負責任的英文老師,在教書時竟會開宗明義說:「英文是直接從法文演變過來的!」當然,講這句話老師,其目的雖然在使學生不要拒絕學習外語,且多半是用點嘲笑的口吻帶過,但學生怎麼想?稍稍有點頭腦的法國人並不會相信這個,但別以為法國沒有笨蛋!也千萬不要輕視這個玩笑,有的法國人認真起來,還會跟你辯說法國是全歐洲文化起源咧!

不過英文在英國也是種高度發展的語言,有這麼多了不起的文學作品,法國人沒有輕視英語文化的理由。所以大頭熊又有了如下的假設:因為法國人看不起美國文化,於是連帶地看不起英文。

在法國,美國文化代表就是:資本主義、麥當勞、肯德雞、迪斯耐樂園…,也就是錢、速食文化與低級娛樂。美國出產什麼?好萊塢、可樂、爆米花、粗魯跟…愚笨。你若要問法國人問惠特曼是誰,大頭熊估計百分之70的人不知道。但問題在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也不見得會背幾句草葉集的詩。所以基本上,在自大的法國人眼中(但不是所有的法國人都自大),美國是只有錢沒有文化!(美伊一戰巴格達古文明的破壞更加強此一印象),美國人除了用錢來摧毀全世界優美文明外一無是處。那我們不難想見當初迪斯耐樂園要進駐巴黎東郊所造成的抗議聲浪,可是比台灣建核能發電廠引發的抗議之聲要激烈千百倍。

那這麼來說,法國人應該都只講英式英語而不說美式英語囉!

沒錯,法國的英語教學是走不列顛式英文為標準。只是,回到原來的問題,法國人連英式英語也不講啊!所以大頭熊總還是覺得怪怪的,難不成這些法國人個個是有國家意識的飲冰室主人,如梁啟超逃亡到日本十年不肯說半句日語一樣,任憑國高中學了多年英文,遇到不會法語的觀光客還是抵死不肯說一句英語?這也太誇張了吧!

問到這個地步,法國人就會老實的招了:不是不屑說,是因為說不好!

這是真的,法國人講英文其難聽的程度和美國人說法語其荒謬的程度一樣有的瞧!

(法文由於子音的發聲較重,所以法國人講起一堆子音的英文來感覺相當的笨拙。相反的英文由於子音的氣聲較多,再加上美國人總以為講法文是件很優雅的事,所以講出來的法文不但輕浮飄渺,重音也亂跑好像外星人在講話。)

Read More...

5.21.2005

一個台灣人,排隊在巴黎

我想每個城市都有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方,像台北的雜亂與剌眼,東京的昂貴與擁擠,倫敦的污染與食物…。巴黎,完全沒有例外的有許許多多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方。這些事情中,有得是很顯而易見的,有得卻不一定了。當然每個人的忍耐度方向不同,所以能不能忍受也是因人而異。但在巴黎,大頭熊頭一件無法忍受的事,就是排隊。

是來了以後才知道的,巴黎人居然不會排隊!

說「巴黎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一定都是法國人(雖然大部份是啦,但巴黎實在是個國際都會,外國人太多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巴黎人都不曉得排隊。不過以公民道德來說,我想台灣人在排隊方面的整體表現絕對比巴黎人好太多倍!

巴黎因為人口多,做很多事情都要排隊,去郵局排隊、去銀行排隊、進博物館排隊、進圖書館排隊、買火車地鐵票排隊、買香菸排隊、買冰淇淋排隊、買漢堡包排隊、買電影票還要排兩次隊(因為不劃位,所以買票排一次隊,進場還要排一次隊) 、超級市場結帳排隊、申請新的身份證、護照排隊(法國身份證有期限的,到期需要更換)、外國人換居留證排隊、學校學生註冊排隊……。反正住在巴黎,你會花掉很多時間在排隊上,你也會一直看見有人在排隊。這些東西很多都是免不了的,但是一旦遇上不會排隊的人,血壓則非常容易上升,以下是一些巴黎人的另類排隊法,有時真叫人哭笑不得。

例一:腳踏兩條船排法

像我這種窮學生,偶爾與同學上上麥當勞解決一個午餐的機會還是常有的。為什麼會拿麥當勞來做例子呢?因為麥當勞的結帳櫃台常常是數個一起開,而且櫃台之間都靠得很近。可是,本來一開始排得好好的,整整齊齊的兩條等待隊伍,一定、總是會在某一個地方連結成為一條了!

一點也沒騙你,總是會有人喜歡站在兩個隊伍最後的中間做「結尾」!大頭猜想是這樣一來,哪一條隊伍速度比較快,他/她就可以優先移動。而之後來的人常常也不去研究情況,就排在那位先生或小姐的後面,直到那位佔便宜的人消失了,好像突然多出一個櫃台,隊伍就開始重整一遍…。

例二:一分為二排隊法

像上述的腳踏兩條船還是容易分析的,就是想佔見機行動的便宜。但是一分為二法就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為什麼明明是好好的一條隊伍,排到後來會變成兩條呢?更奇怪的是這並非什麼少見的特例,常常在排隊買電影票,還有剛才的速食店,都會遇到這種「奇蹟」。大頭熊後來忍不住觀察了好久,總算窺見其中的一種原因。

像去看電影這種活動,大家通常都是找朋友結伴而來,而且排隊時一定是兩個並肩地站在一起聊天。隊伍到這裡一直都還好,沒有狀況。但問題常常出現在後面接著排隊的客人身上,怎麼解釋呢?好比客人A與A+是兩個並肩排隊的好友吧!客人B來到時並不喜歡站穩在隊伍的正中間而是接著排在A的後面,然後客人C不知是沒看見B的存在還是怎樣,居然會排在A+的後面!!但此時B卻不吭聲,只是盡量不讓自己被排拆在隊伍之外,然後客人D接B之後,E接著C之後,FGHIJK….,大家就各自選擇則排在B或C的後面,voilà!一條隊伍變兩條了!

例三:菜籃子排隊法

這是超級市場專用排隊法,因為自私的巴黎人不想在結帳時等那麼久,就會先拿個菜籃子在排隊的隊伍上佔個位子,然後再去市場內選購物品,一件一件地放到籃子裡。最讓人氣不過的是,這種人還不讓人家插隊哦!你要是沒看到地上的籃子而排在他的前面,他會很大聲的碎碎唸,我和草莓媽媽一次在Les Halles的某家超級市場就這樣被一位採用菜籃子排隊法的太太臭罵,說我們沒有禮貌,要插隊也不講一聲(奇怪了,她人又不在,是要我們講給菜籃子聽嗎?那我們講了她也聽不到啊!)。不過這種人通常很容易引起公憤,就連結帳小姐也會看不過去,所以耍這種賤招也要有些勇氣才行!

例四:老人優先法

來到巴黎之後我對老人漸漸失去同情心,因為這些老人(有的也沒有多老)總以為自己像皇帝一樣要享遍所有特權。排隊!他們才不要咧。只要他們一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就想倚老賣老地直接走向櫃台,說一些他這裡痛那裡痛的話(真要有那麼痛的話幹不麻不待在家裡?),然後讓他享有優先的待遇,這一類的老人以女性為主。拿個實例來說(這種實例根本是舉不完),大頭熊一
次要去龐畢度中心看畢卡索的展覽,因為參觀者眾,藝術中心需要控制進場人數,所以需要排隊等候。就在大頭熊已經排了一個小時接近門檻的時候,走來了兩位老太太,一看到遙伸到那麼長的隊伍,就皺皺眉頭,問了問大家排了多久,然後居然說:我才不要排隊這麼久的隊,我要直接進去。

開什麼玩笑!我們在這裡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是為了等妳來嗎?這些辛辛苦苦守規矩排隊的人難不成是白痴嗎?妳老太太要是不想排隊那就明天請早,展覽不是只有今天,反正妳退休在家裡也沒事做,幹麻跑來人擠人湊熱鬧之餘還要享優先權。

不過這些話當然沒說出來,大頭熊只有非常hypocrite的講眾人在這裡排隊很辛苦,她們一進去後面的人就要排更久的隊了!可是那兩位自私的老太太才不理人咧,一付老當亦壯要闖關的樣子。不要笑死人了,守門的警衛才不讓她們進去,但不知怎的,那位老太太居然還火氣上來了對警衛開罵,說他不要臉,可是排隊的人都在偷笑,這位老太太,真正scandaleux的人是妳自己吧!

例五:死皮賴臉法

這一招使用者多半是黑人,不可不防!

直接講實例吧!很久以前更新學生簽証的時候是需要徹夜排隊的,有毅力很堅強的大陸學生會在半夜12點就在警察局門口打地鋪做長期抗戰。那一次大頭熊是早上五點鐘到(前一天七點到已經太晚了),沒多久後面排了一位非洲法語系國家的女生,接她之後的是一些講廣東話的大陸學生們。本來都沒什麼事情,到了約七點半的時候,隊伍已經拉得老長了;此時有一位黑人學生經過,看到大頭熊身後的女生,一附巧遇且樣子驚喜的不得了的樣子,然後很高興地開始和她聊天,講得不外是你現在在做什麼之類的。但大家其實心裡都很明白,他不想排隊。

但講著講著兩個小時就過去了,警察局開門隊伍當然也開始移動,但他仍一付理所當然留在那裡的姿態。這時後面那個廣東女生就開始說話了,問他為什麼插隊?結果,這位男生居然大言不慚的說他比她早來,只是她沒看見罷了。真的是睜眼說瞎話,可見他把亞洲人當白痴,那位廣東女生自然不相信,就一直質問他,後來那個黑人男生沒話可辯,就指他的朋友–那位黑人女生,說是她讓他插隊的,但這時那黑女人把整個臉埋在她的書裡不說一句話!

另一個例子是今年的,也是大頭熊換證件時發生的事,也同樣是黑人。那警察局前面有排隊專用的柵欄,大家就排在柵欄裡邊(真像動物園)。那天大頭熊上午就開始排,到了下午有兩位黑人女士不知是怎麼插隊的居然就竄到我後面來了。其中一位說她腳痛,請我幫她佔個位子,然後她去街旁邊坐著休息。另一位女士不停的向前擠,就算整個隊伍沒有前進她照樣擠。因為排在後面,所以大頭熊並不太在意她們。可是就在臨到門口之際,那個腳痛的女士突然不痛了,趁警衛在算人數把大頭熊檔下來的當兒偷偷走了進去。另一個黑人女士則不知何時神不知鬼不覺地跑出柵欄之外,然後對大頭熊說:不要管警衛了進去吧!於是她就自己進去了,但警衛就在大頭熊身前用手抵著,是 要怎麼進去?當然,多偷跑了兩位,人數早就過滿了,於是警衛就說:你(指大頭熊)不可以進去,今天到此為止,請明天再來!

以後要大頭熊相信黑人講的承諾會很難吧!

Voilà!以上是大頭熊在巴黎排隊的部份實情描寫。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以為在巴黎排隊都是這樣呢?當然不是,也有正常的情況啦。不過還有有其他令人無法忍受的例子,只是大頭熊不想再寫了,免得一邊寫一邊血壓上升,沒事自己氣自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