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英語情結(下)
這一來,大頭熊的許多疑問就有了答案;如果法國人真要那麼瞧不起英文,那現代法文裡那麼多的英文字是哪來的?為什麼為了時髦,普魯斯特的問答集題目居然是用英文而不是法文寫的?為什麼亞勒區(Les Halles)這名稱是採用英文的「hall」這個字而不叫Les Grandes Salles?大頭熊經過這幾年的觀察,發現事實上法國人才不會不屑說英文咧!要是他們能講,他們還挺愛說的,但通常不說的原因還是覺得講的不好,怕臉上無光,才會搬出那套「英文演變自法文」的自大理論。
但其實這個藉口早已經被今天年輕一代的法國人丟到不回收的垃圾桶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對講英文趨之若鶩,甚至以說流利的英語為榮,大頭熊就曾在地鐵看到兩位十來歲的小女孩彼此用英文練習交談。且為因應大量不擅說法語的外國觀光客與時尚工作者,各種服務人員都被要求有良好的英文能力。更因為有錢的美國人成批的來到法國定居,並加入法國J-set社交圈,還有法國近來一直對美國後現代文學的熱衷,於是從上流社會開始,藝文與時尚界、到綜藝電視節目,就發展出「一個句子加上幾個英文字」的時髦風格。雖然早在十九世紀法文就有開始使用一些英文字彙,且隨著時代變遷,蓬勃發展的英語定居到法文世界來的愈來愈多,不過法語夾雜英文字從來沒有近幾年這麼的誇張。這也許與巴黎有太多美國人的關係 ,而這些對法文生活字彙不太熟悉的美國人,在談話中或許有這種現象,但巴黎人之愛附庸風雅是眾所皆知,發展至今,在巴黎的社交圈講話時非得插進幾個英文字才表示自己不是has been(又一個英文詞彙),夠snob。而且這些英文字還不能用拙拙蠢蠢的法國腔來發音,一定要用英式或很美式的腔調才夠炫(但這對法國人來說是實在是挺高難度的考驗)。
基本來說,一個外來的語言會在自己的母語中定居,首先一定是自己的母語缺乏解釋外來的產物的語素,好比sandwich實在很難翻成法文,所以乾脆直接採用;另外就是原文的說法太簡潔太具有代表性,舉例來說:英文的weekend在法國早行之半個世紀有餘,這麼容易發出聲的字,讓今天沒有一個法國人會再說「une pause hebdomadaire」或 「fin de semaine」(此字與weekend的意義不完全相同)。其他的實例有「停車」,口語上都用「parking」,而很少說「stationnement」;講「ticket」的人也多於講「billet」;牛排是「bifteck」,把「beefsteak」改用法文的發音習慣來說;講一個人的外表也多用「looking」,愈來愈少人講「apparence」,甚至已從中發展出一個法文新動詞「relooker」(改變造型);籃球照樣是「basketball」而不像加拿大魁北克人直翻「ballon de panier」…等。這種例子多到可以編成一部字典,甚至連文學作品都看得到(英文字以全大寫來表示):
…la distance abyssale qu’il y a entre une oeuvre litteraire et une emission de TV TRASH…( De Marivaux et du Loft, Catherine Henri, 2003 )
(…在一部文學作品與一個垃圾電視節目兩者之間那如深海般的距離…)
ps.注意書名中的Loft也是英文!!!
文學作品中英文字彙的借用還是有其原則的,但要講到今天法文口語中的英文字,其借用的雜亂無章,甚至連許多莫名其妙的形容詞都原封不動的出現了,有些真是讓大頭熊聽的傻了眼,還以為又遇到什麼不認識的單字咧!好比說,以下這些句子,都是大頭熊親耳聽到的:
- Tu sais quoi, ces tours-là sont tellement BIG ! Il est difficile à BELIEVE...
(你知道嗎?那些高塔是那麼的大,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 Cet ALBUM est très BEAUTIFUL, très EASY LISTENING...
(這是張做的非常漂亮的專輯,非常容易聽…)
- Qu’est-ce que t’as ? – Rien, juste un peu BLUE
(你怎麼了? 沒什麼,我心情不太好)
這種讓大頭熊聽到腳軟的法文,愈是在各種party型的場合愈容易聽到。首先,法國人講英文的腔調之糟,不是大頭熊要講,跟日本人真是有的拚。再來,這兩種發音格格不入的語言硬要擠在一起,講的人自以為字彙豐富,但造成多半是種突兀感,每每要讓大頭熊問一次:你剛剛是在說英文嗎?了解大頭熊是外國人的朋友會笑笑解釋一下,但若是在party剛認識隨便聊聊的人,還會以為大頭熊是在污辱他的外語!不過一般來講,法國人學習外語的能力真的是不高!一直被法國人嘲笑笨的比利時人就在這點上做最狠的反擊。
會兩種語言的人,我們稱他 「bilingue」(精通雙語者)
會三種語言的人,我們稱他「trilingue」(精通三語者)
會三種以上語言的人,我們稱他「multilingue」(精通多語者)
只會一種語言的人,我們稱他「法國人」
不過這個笑話千萬別講給法國人聽哦!
其實今天的法國人已經漸漸的了解自己外語能力的不足,想要有國際性的視野與作為已不再能期盼外國人會講法文,而是要自己主動去學習另一種語言來與他人溝通。「法文是全世界最優美的語言」這個觀念也在90年代開始慢慢地變成不是那麼重要,(這和新一代法國年輕人本身的法文程度愈來愈糟也有關)。另外今天的美國好比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強大的國際政治勢力與大量的英美人移居法國也是改變今天法國人想法的原因。不過英文的學習熱潮因為太過廣泛,不少法國人已經將「snob」的目標轉向,大頭熊身邊的一些法國朋友開始學習起俄文來(也許要歸功於Tatu),再加上近年北野武的電影與日本商品受到歡迎,還有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學習日語與中文的人也愈來愈多。看來比利時那個笑話快要過期了。